CANS當代藝術新聞11月號的7080(亞洲當代藝術新世代)封面
|
明日之島的進化論 100x80cm 壓克力彩 2016 |
黃柏勳的符號不完全來自自然,面對物象觀察的設計轉化,它反倒像是設計發想過程中的無中生有。談起他創作裡的內容,我並不會特別地先引以藝術脈絡裡的某一位藝術家,用為汲取比對的參照。未來主義建築家Zaha Hadid、裝飾主義設計師Tord Boontje、工業設計師Karim Rashid,這三位分別來自建築、平面、產品設計的創作者,反倒是讓我想起黃柏勳作品的第一印象。Zaha Hadid有機幾何的流線設計,幾近不存在純粹的直線、Tord Boontje擅長以花為主題,從破壞、裁減的平面過程,逐漸將作品轉化成立體空間;而Karim Rashid的產品設計,就跟黃柏勳一樣,似乎偏好大量的粉色調。
在成為職業藝術家之前,黃柏勳在設計公司上過班,他的藝術養成不像一般藝術科班,於邏輯與思想上,都有設計本業裡常講的「跨域」特性。跨域在設計行業中,求的是不同產業別的合作成果;我覺得黃柏勳取巧,他如此援引橫縱聯繫間的設計思維,進而讓自己的作品推往畫面想像與通往未知邊際的灰色地帶。畫布作為一個現實的載體,則像是一座橋樑,讓他藉以溝通現實界線內外所渴望的想像。
未來世界的復古風景 65x65cm 壓克力彩 2015 |
外形(form)、塊體(volume)、結構(structure),除了這些引人注目的視覺焦點外,黃柏勳其實更專注在他要求嚴謹的幾何,避免隨意的線條或色塊的使用。因為他的作品時常帶著「水氣」,「水氣」是他在創作畫面中,不經意設下觀看他繪畫的隱性結構。這層水氣隔絕在觀者與畫布之間,也由於水氣像是漂浮於平面的繪畫材料上,《遙遠的雲朵》讓觀看黃柏勳的作品,就好像隔著水族箱欣賞金魚一般,造成對空間遠近的感知模糊、描繪題材位置定向的疑惑、以及視覺質地使用的好奇。2016的作品《秘密》,黃柏勳則混用透明度的構圖引導,分割畫面上下、前後的地平效果,讓原本因為水氣所漂浮的畫面視線留下,造成另一種繪畫內外,視覺向度的特殊疊圖景觀。
秘密 30x30 壓克力彩 2016 |
遙遠的雲朵 65x65cm 壓克力彩 2015 |
廣泛地使用圖譜痕跡,黃柏勳作品裡的符號已不僅是主題的陪襯,符號本身就能獨立,而成為另外增生的作品主題。一系列新作如《明日之島的進化論》、《遠遊》,他開始在作品裡面,追加或拼貼來自現實所考察而來的故事片段;符號在畫面場中穿梭,提供不連續構圖的場景,夾雜著各種畫面的安排。如此圖像與故事的互文關係,使得作品的藝術文本更具書寫性,讓觀者可以在畫面結構的不同角落中,仔細地閱讀。並且隨著自己所發現的畫面線索,自由地容納那些容易被繪畫文本觀念所忽略的隱含性辯證,進一步自由地拼湊出屬於觀者自身的故事經驗。
遠遊 120x120cm 壓克力彩 2016 |
我認為黃柏勳的創作目的是,打破藝術風格並且接受一種新的思考形式來革新創作,這種具有設計特徵的思維影響其造形,形成新的審美情趣。就如之前所提的「跨域」性格,促成他即便是藝術體制內的工作者,也捨棄偏於垂直傾向思考的藝術史邏輯。2012年投入研究立體創作的他,透過陸續幾件已經完成的作品,開始更深入的探索雕塑中所運用的技巧、空間的重要性,甚至於作品複製的版次觀念。是創作時間太多的關係嗎?黃柏勳開始一項《繁花盛開》的計畫,他挪用複製的批量機制(mass production),以工廠製作的模式,生產數量百顆的球體花朵,再用大量的勞力時間性,逐一手繪每件作品。
繁花盛開.昨夜 壓克力彩、樹脂、複合媒材 直徑10cm 2016 |
「一個兩種觀念的撞擊,可以各自獨立,但又和諧地統一為一個整體。」
黃柏勳善於在同時共存且相互作用的關係中觀察一切,有著設計工作的背景,令他有著異常敏銳的感受,能在千遍一律的事物中,總是看出操作藝術觀念複調(polyphonic)的多元,帶出矛盾、對話、開放或未完成的視覺感受。無論是架上繪畫或是立體作品的製作,黃柏勳都不斷的擴張、分化、倒置他熟悉的圖譜系統,長時間創作地把理性與感性的內外經驗調和得很好。
所以你大概很難閱讀,其實黃柏勳的繪畫裡潛藏著各種不同的主題,因為在他的內外經驗調和下,會被他運用的作品圖譜造形所吸引,而先進入這個造形內的色彩性。這些視覺經驗的處理先後順序,歸咎於他不同一般藝術家;面對空白的畫布,他組織的不是藝術史順序裡我們所熟知的造形原理。黃柏勳設計、產出再進行製作,以一種設計與藝術兩個觀念的複調論。
***
原文刊載於::CANS當代藝術新聞11月號的7080(亞洲當代藝術新世代)封面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