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前開始,我變成通勤族。無論去到哪個方向,火車是唯一的交通工具。它通往任何一個地點,包括玻璃村。有很長一陣子,我住在附近有鐵軌的高樓,在夜裡往遠方看去,街角的路燈閃爍著,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樣。鐵軌上穿梭來去的火車有如光之河,在暗夜中緩緩向前穿流。我常在想,搭在車子裡的人們,究竟都是以怎麼樣的心態來面對每天通勤的生活?
搭火車的所有過程裡,每個站的到達與停留,都有新的人事發生,也有舊的人事過去。車上的乘客上上下下,我們也隨著心情決定去留。也許選擇在某個站內發展探索,進行流浪似的冒險,當重新搭上火車出發,我們會帶走在這個站內所找到的某些東西,也許是某種心情、一個新的計畫,實質的或非形象的,似有若無的東西。一路同行的夥伴,可能會與我們在此分開,也許在另外某個意想不到的地方碰頭,或者永遠的分離,所有的狀況都是如此無法預測。漸漸地,我逐漸體驗到這樣子的通勤冒險,宛如walkman裡的隨機播放功能,我們無法猜出下一首出現的會是怎樣的曲目。但不同的是,音樂可以隨著喜好選取,也可跳過不喜歡的歌曲;而這樣探索的奇幻旅程卻充滿各種冒險,所有好的、壞的,冷的、熱的,想要和不想要的,都得照單全收。而它的有趣,卻也是來自於這樣的未知與不停的變動,當終點到達,這場冒險才算結束。而構成這場冒險的,是過程當中所有充滿不確定性的龐大灰色地帶。
唯一一次離開牡丹房,是走到房門口的大樹下,埋葬牡丹。我將剩餘的飼料灑在墳上,遠望著玻璃殼外迷濛的天空,還有載著幸福的摩天輪。
一直以來我和牡丹相依為命,牠在牡丹房裡已經超過兩年。要不是牠,我恐怕沒辦法撐到現在。魚是不會說話的,儘管每天我都試著跟牠聊天,但牠總是無言。雖然如此,牡丹仍是我受困在此最大的精神支柱。這一天,我想起兩年前那條擱淺的海豚。經過保育人員辛苦的努力,原本野放回大海的日期幾乎已經敲定。一個多月後的某天晚上,朋友打電話來告訴我,海豚終究暴斃在復健池裡。那個夜晚我非常錯愕,想不到活在最寬廣的大海裡,擁有巨大軀體的生命,仍然這麼脆弱。12月17日那天艷陽高照,牡丹之死給我莫大的恐慌。也許是心理作用,整個牡丹房瀰漫一股濕冷窒息的焦味,燻得眼淚不斷地從臉頰裡滑落。
那個夜裡我做了一個夢。場景在一片有銀色月光閃爍的大海。海裡面有條魚,孤獨地在深海裡面游著,找尋什麼東西似的,急躁地鑽來鑽去。海的深處,是一片沒有底的黑暗。魚兒跑到海面了,看著月亮,吸著一口氣。然後慢慢地吐出呼吸。她想大叫,卻發不出聲音。然後,默默地看著月亮。
那條魚,仔細地盯著天空一直瞧著,他沒有翅膀,不會飛。
翻著月曆,數著日子。去年的現在,我究竟身在何處?
王家衛電影《2046》講的是一個關於從平安夜的故事。在他的故事裡,所有的人都想去2046尋找失去的記憶。因為在2046,一切事物永不改變[i]。1967年,兩個喝酒的朋友,在平安夜買醉不歸。他們彼此交換孤獨,並從對方的身上擷取體溫。
去年的12月24日,我從傍晚開始,躺在一座由清水混擬土砌成的巨大海堤旁喝著啤酒。那是個有白色燈塔的海邊。陰天。藍綠色的天空跟海,厚厚的雲層。太陽藏在雲的後面,很久才露出餘光。海堤的入口最近被檔了起來,海防署在入口處加了大鎖,沒辦法把車騎到裡面。走進門後,發現從靠近海岸這端,開始有了工人,在原本平坦的海堤上挖了整齊的圓洞,也許是在上面要設置欄杆吧。再往海中央走去,狂風一直吹著,好像千百根的銀針刮在臉上,眼皮沉重地垂下,重新睜開,必須花上兩倍的力氣。
海面上的蚵架好多,方形的,整齊又雜亂地平舖在海面上。最遠的地方,海際與天際的銜接處,也是模糊的灰。平時安靜的海面,因為強風而刮起一波又一波的小浪。只有釣客還算勤奮,無論陰晴,總是像衛兵似的守著釣竿。堤防上,到處都是風乾的魚餌,還有切成小片的沙丁魚。即使沾滿無數釣客的檳榔汁,整個往遠方望去,海堤仍是灰撲撲的一片。
夜幕低垂,看著籠罩在黑暗中的無邊大海,沒有風的海面激不起浪花,彷彿凝固似的。空氣是冷的,沒有鹹味。天空灰得很懶散,模糊到連海面的邊界到底在哪,都懶的交代清楚。橋上的釣客,三三兩兩,有氣無力地抽著煙。左側四線道的大橋上,偶爾一台車子開過,讓人搞不懂像這種寒風刺骨的深夜裡,為什麼會有車子出現在這種地方。
我想起了村上春樹的作品《挪威的森林》結尾,那是個未盡的故事。渡邊君在人潮川流不息的電話亭裡聽到一直等候著他的小林綠呼喚著:你在哪裡?對照現在,如果可以的話,我希望現在能躺在沙發上按著遙控,聽著震耳的音響爛醉。而不是坐在電腦桌前,敲擊著鍵盤,用手指頭回想過往。
倘若現在仍在外界的自己,究竟會出現在哪個地方。
[i] 參見王家衛(2004)。《2046》。
聖誕節 |
牡丹之死 |
七年前開始,我變成通勤族。無論去到哪個方向,火車是唯一的交通工具。它通往任何一個地點,包括玻璃村。有很長一陣子,我住在附近有鐵軌的高樓,在夜裡往遠方看去,街角的路燈閃爍著,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樣。鐵軌上穿梭來去的火車有如光之河,在暗夜中緩緩向前穿流。我常在想,搭在車子裡的人們,究竟都是以怎麼樣的心態來面對每天通勤的生活?
搭火車的所有過程裡,每個站的到達與停留,都有新的人事發生,也有舊的人事過去。車上的乘客上上下下,我們也隨著心情決定去留。也許選擇在某個站內發展探索,進行流浪似的冒險,當重新搭上火車出發,我們會帶走在這個站內所找到的某些東西,也許是某種心情、一個新的計畫,實質的或非形象的,似有若無的東西。一路同行的夥伴,可能會與我們在此分開,也許在另外某個意想不到的地方碰頭,或者永遠的分離,所有的狀況都是如此無法預測。漸漸地,我逐漸體驗到這樣子的通勤冒險,宛如walkman裡的隨機播放功能,我們無法猜出下一首出現的會是怎樣的曲目。但不同的是,音樂可以隨著喜好選取,也可跳過不喜歡的歌曲;而這樣探索的奇幻旅程卻充滿各種冒險,所有好的、壞的,冷的、熱的,想要和不想要的,都得照單全收。而它的有趣,卻也是來自於這樣的未知與不停的變動,當終點到達,這場冒險才算結束。而構成這場冒險的,是過程當中所有充滿不確定性的龐大灰色地帶。
唯一一次離開牡丹房,是走到房門口的大樹下,埋葬牡丹。我將剩餘的飼料灑在墳上,遠望著玻璃殼外迷濛的天空,還有載著幸福的摩天輪。
一直以來我和牡丹相依為命,牠在牡丹房裡已經超過兩年。要不是牠,我恐怕沒辦法撐到現在。魚是不會說話的,儘管每天我都試著跟牠聊天,但牠總是無言。雖然如此,牡丹仍是我受困在此最大的精神支柱。這一天,我想起兩年前那條擱淺的海豚。經過保育人員辛苦的努力,原本野放回大海的日期幾乎已經敲定。一個多月後的某天晚上,朋友打電話來告訴我,海豚終究暴斃在復健池裡。那個夜晚我非常錯愕,想不到活在最寬廣的大海裡,擁有巨大軀體的生命,仍然這麼脆弱。12月17日那天艷陽高照,牡丹之死給我莫大的恐慌。也許是心理作用,整個牡丹房瀰漫一股濕冷窒息的焦味,燻得眼淚不斷地從臉頰裡滑落。
那個夜裡我做了一個夢。場景在一片有銀色月光閃爍的大海。海裡面有條魚,孤獨地在深海裡面游著,找尋什麼東西似的,急躁地鑽來鑽去。海的深處,是一片沒有底的黑暗。魚兒跑到海面了,看著月亮,吸著一口氣。然後慢慢地吐出呼吸。她想大叫,卻發不出聲音。然後,默默地看著月亮。
那條魚,仔細地盯著天空一直瞧著,他沒有翅膀,不會飛。
翻著月曆,數著日子。去年的現在,我究竟身在何處?
王家衛電影《2046》講的是一個關於從平安夜的故事。在他的故事裡,所有的人都想去2046尋找失去的記憶。因為在2046,一切事物永不改變[i]。1967年,兩個喝酒的朋友,在平安夜買醉不歸。他們彼此交換孤獨,並從對方的身上擷取體溫。
去年的12月24日,我從傍晚開始,躺在一座由清水混擬土砌成的巨大海堤旁喝著啤酒。那是個有白色燈塔的海邊。陰天。藍綠色的天空跟海,厚厚的雲層。太陽藏在雲的後面,很久才露出餘光。海堤的入口最近被檔了起來,海防署在入口處加了大鎖,沒辦法把車騎到裡面。走進門後,發現從靠近海岸這端,開始有了工人,在原本平坦的海堤上挖了整齊的圓洞,也許是在上面要設置欄杆吧。再往海中央走去,狂風一直吹著,好像千百根的銀針刮在臉上,眼皮沉重地垂下,重新睜開,必須花上兩倍的力氣。
海面上的蚵架好多,方形的,整齊又雜亂地平舖在海面上。最遠的地方,海際與天際的銜接處,也是模糊的灰。平時安靜的海面,因為強風而刮起一波又一波的小浪。只有釣客還算勤奮,無論陰晴,總是像衛兵似的守著釣竿。堤防上,到處都是風乾的魚餌,還有切成小片的沙丁魚。即使沾滿無數釣客的檳榔汁,整個往遠方望去,海堤仍是灰撲撲的一片。
夜幕低垂,看著籠罩在黑暗中的無邊大海,沒有風的海面激不起浪花,彷彿凝固似的。空氣是冷的,沒有鹹味。天空灰得很懶散,模糊到連海面的邊界到底在哪,都懶的交代清楚。橋上的釣客,三三兩兩,有氣無力地抽著煙。左側四線道的大橋上,偶爾一台車子開過,讓人搞不懂像這種寒風刺骨的深夜裡,為什麼會有車子出現在這種地方。
我想起了村上春樹的作品《挪威的森林》結尾,那是個未盡的故事。渡邊君在人潮川流不息的電話亭裡聽到一直等候著他的小林綠呼喚著:你在哪裡?對照現在,如果可以的話,我希望現在能躺在沙發上按著遙控,聽著震耳的音響爛醉。而不是坐在電腦桌前,敲擊著鍵盤,用手指頭回想過往。
倘若現在仍在外界的自己,究竟會出現在哪個地方。
[i] 參見王家衛(2004)。《204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