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9日

浮世慶典之後

浮世慶典  100x100cm  壓克力彩  2013


結束與死亡

《浮世慶典》,這個「展覽」總算結束了。然而就與世上所有的廟會、嘉年華會一樣,一年又一年地舉辦,每過一個周期,原本已結束的慶典又恢復新生,熱鬧地慶祝著。身為寫手,面對任何展覽、作品,我的態度也像是面對慶典一般:作品與展覽結束的時候,正是沒有任何人討論他們的時候!曾經在一部作品,或許是動畫、漫畫、詩、劇,或小說中看過一句話:「沒有人記得你的名字的時候,就跟死了沒兩樣。」原文的意思換句話說,大概就是只要有人記得你(的名字),你就能永生不朽。詳細的情節字句我記不得,甚至作品的名字我也忘了。然而作品仍然不朽,因為我記得這句話,寫出來、說出來,大家看見,也會與讀者共鳴,終究會有人記得。作品,在被人討論的時候,就能永生。

-

後,是當代中重要的詞。後與主義結合成非常有藝術感的名詞,例如後現代主義、後結構主義、後印象、後殖民,甚至後搖滾。我並不怎麼常用這個詞,聽起來有點生硬,有點距離;但討論展覽、作品,或是藝術行為的時候,我卻滿喜歡用的。一般而言「後XX」除了時序之外,通常帶著大量的「反XX」色彩。例如我們可以粗淺地認定後結構主義是在批判與反對結構主義的。無論如何,批判也好,反對也可以,甚至只是單純地時序前後,都是「討論」的一環,都是延續藝術行為的作法。在2012年,我甚至用了「後民宅」來描述藝術團體《強占民宅》解散之後的所有後續效應、討論、藝術活動與展覽。

後結束,結束後,與新生

因此我們可以很開心地宣稱,展覽結束後,就是「後展覽時期」;如果展覽與作品的結束就是他們的死去之時,那麼後展覽時期無疑是替展覽與作品開啟了新的生命。畢竟,如果「後」帶著批判與反對的意思,那麼反抗結束(死亡),是不是暗示著新生?也很好理解,展覽「結束後」,還有人持續地討論,那展覽真的結束了嗎?

作品中的世界

討論作品才能延續作品的生命,也因此我從不支持「作者已死」,或是「作者中心、觀者至上」等等說法。我認為無論是作者、讀者,甚至只是經過路邊看見展覽的路人,在觀賞並解讀作品的時候,作品都是主角。已完成卻沒有人討論的作品才是真正如死去一般。討論作品才是延續其生命的方式。「沒有人記得你,你就死了」。因此在作品的世界裡,創作者與觀賞者應該是共生的關係。

「我們的事」

「藝術是有想說的話。」曾經聽過某個前輩這麼說過。藝術家利用擅長的媒材創作,完成後的作品代表著他想說的話。(當然,可以長篇大論,也可以僅是靈光一閃。)而觀眾欣賞作品、解讀作品、分析藝術家的語言模型,進而「聽到」藝術家想說的是什麼。當然這個過程想必會產生歧義,創作要表達的與讀者理解的組合有各種可能。也因此,解讀作品的過程彷彿是一種再創作,進而延續了作品與展覽的生命。那麼,在《浮世慶典》這個系列創作完畢時,黃柏勳宣稱:「至此,我已無話可說」的時候,難道是宣判《浮世慶典》的死刑?當然不是,那是一種挑戰,宣示著「慶典」已經結束,而這豐富浮華躁動不安且繽紛美麗的世界仍生生不息地繁衍著。


「接下來,就是你們的事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